《湖南工作》:以一流的办学理念铸就一流的高职品牌

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媒体娄职 发布时间:2006-06-19 浏览数:4

 
��对15vip太阳成的调研
 
 
娄底市委政研室
 
    15vip太阳成是由原娄底经贸学校和娄底工业学校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的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2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不到4年时间,学院就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腾飞:校园占地面积从不足200亩扩大到800亩,建筑面积从6.7万m 2增加到近20万m 2,教学专业从8个增加到26个,在校学生从2000多人猛增到近7000人。研究娄底职院日新月异、后发先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委员,就在于做到了“突破常规谋划,突出特色发展。” 这一“娄职模式”,对我国方兴未艾、却仍处于探索阶段的高职教育来说,具有重要而宝贵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一、转变观念,超前思维,确立一流的办学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供借鉴。娄底职院创办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探索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这所学校的问题。为此,院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制订了《2003一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学院中短期发展的思路目标。一是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明确提出,要彻底摆脱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的向一般性本科、大专院校靠拢或按中等职业学校标准衡量的倾向,彻底摆脱“本科压缩型”或“降格大专型”模式的误导;纵向层次定位要体现“高等性”,横向类型定位要体现“职业性”,方向功能定位要体现“技术性”,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发展路子;二是全面理顺发展思路。强化原经贸学校和原工业学校的文科性和工科性相对优势,对接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需求,发展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三是科学规划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学院占地面积达到l000亩,办学规模达到l0000人,专业总数达到50个,将学院建设成为湘中地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发、承接和转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资格认证基地和先进文化传播基地。娄底职院的规划思路贯穿着全新的职教理念和超常的战略胆识,描绘了一幅切实可行而又充满个性特色的美好蓝图。
 
    二、内培外引,专兼互补,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学院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在娄底职院,教师是公认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摆在学院建设的核心位置。学院坚持“内培外引、专兼互补"的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优化教师队伍。首先,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学院制定了教师培训、引进、聘任、兼职等系列办法,设立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引进基金、科研启动基金和教师培训基金,3年内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费用已高达350多万元。其次,多管齐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素质。一是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大学深造和企业锻炼;二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三是制定政策吸引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来学院任教;四是从涟钢等知名大中型企业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院担任兼职教授;五是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管理专家、工程师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一批在省内外很有影响的学者应邀担任学院兼职教授,著名材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应邀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再次,严格实施教师“四达标”准入制度。规定凡学历与职称不达标、理论与技能考核不达标、学生满意度不达标、教学目标考核不达标的教师一律不能承担教学任务。这些举措带来了教师队伍的明显改观,学院连续三年有教师成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师职称评审通过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最高,现有正副教授110人,双师型教师13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9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大为提高。
 
    三、校企合作,学用并举,培养一流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娄底职院坚定不移的教学主线。按院长刘演林的话讲,娄底职院要培养的学生,是“既可以坐在设计室画图纸,又可以到车间挽起袖子开车床,既懂管理,又懂操作,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是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娄底职院狠抓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一是紧盯市场,动态调整,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学院现有30个大专专业,每个专业都聘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士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该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市场前景评估,以决定该专业的取舍和规模;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要求,对接娄底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确定重点发展电子技术类、机电技术类、信息技术类、能源技术类、制造技术类和经营技术类专业。其中会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已成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成为省级IT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二是校企联手,学产结合,拓展实训基地空间 学院主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把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全部融入行业和企业,让行业和企业去考核评价,并在省内外大企业中建立了70多个实训基地。同时,与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用工单位的距离,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注重实践,强调活用,切实抓好技能过关。学院坚持专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术培养并重的原则,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但要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且还要拿到和本专业有关的所有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学院在全省率先制定了31个专业的技能培养标准,使职业教育有了把关体系。为鼓励学生考证,娄底职院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用资格证书补充学分,大力引进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中增添一些非学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如注册会计师、软件工程师证书教育考试等。学院被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营销人员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站、特种行业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工商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目前学院可开展钳工、焊工、车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秘书资格证、普通话、书法、珠算、导游、家电产品维修等40多个项目的职业技能鉴定。每年有l000名以上的学生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取证率达到92%以上。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四、市场运筹,开放建设,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流的环境是办好一流教育的前提条件。娄底职院创造性地运用“筹资向市场开放、教学向实践开放、管理向民主开放、学术向自由开放、服务向社会开放”的做法,全面推进教学软硬环境建设。学院硬件建设跃上了崭新的台阶。院党委书记胡卫平强调:“硬件建设要做到三十年不落后。”面对学院创办之初校园狭小、布局杂乱、设施落后的现状,学院“不等”、“不靠”,而是采取向政府争取、向银行贷款、承建方带资承包、合股共建、临街土地增值开发、部分资产市场运作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破解资金“瓶颈”。迄今为止,共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新征地560多亩,校园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新建成了7600 m 2实训大楼、19000 m 2主教学楼、4栋标准化学生公寓、可同时容纳60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现代化的实习工厂、高规格的文化广场和南大门等重要设施。此外,还投入l500多万元添置各种仪器设备,建好了计算机室、CAD/CAM实验室、PLC实训室以及工程制图、家电维修、财会模拟、数控仿真等实验实训室108个,有各类教学、办公用电脑1200余台。软环境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设计了与学院实际需要相协调的由l00多项制度组成的体制框架,形成了“院为主导、系为主体”的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建立了适应市场和高职特点的技术主导型教学体系,实现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和企业化运作,完善了工学交替的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加强了以“师德”、“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载体建设。娄底职院,正以其气势恢宏、规范有序、健康文明、新美如画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载2006年5月19日《湖南工作》第8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