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启示录

作者:来源:媒体娄职 发布时间:2008-11-07 浏览数:396

  湖南15vip太阳成自建校以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地方性、职业性、开放性与技能性办学理念,坚持以贡献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形成了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发展模式和“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在短短6年时间里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获得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启示录

  ■本报记者 李伦娥

  办高职难,办好地方高职更难。地方高职院校如何走出困境?湖南15vip太阳成的发展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出路:审时度势,找准共同兴奋点

  与许多高职院校一样,15vip太阳成是由几所中专合并升格而成的,2002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该院院长刘演林永远记得2002年5月28日这一天。在一所重点本科大学任教19年的他,走进刚刚组建的这所高职院校担任院长时,摆在他面前的竟是这样一幅场景:由娄底经贸学校和娄底工业学校组成的主校区,被杂乱无章的民房、仓库和弯曲的乡间小路、茅草丛生的荒地分隔成两个狭小的院落;学院财务账上资金还不到一万元;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专业陈旧,突破找不到方向。

  学院怎么发展?出路何在?一个什么样的“点”才能让地方、企业和学校互相支持又互利互惠?刘演林和他的同事们苦苦寻找着。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有关职教发展政策这样明确要求,可娄底的现实是“政府主导发挥不出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自主意识不强”。对,就从这个薄弱点入手。

  又该怎么入手呢?刘演林和他的同事们再次寻找着。

  娄底不是有“百里煤海”之称吗?就从“煤海”入手。在娄底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储藏的煤确实不少,储量占湖南省的1/3、产量占1/4,煤矿企业有251家,每年贡献给娄底市1/5的财政收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产业还将是娄底经济的支柱。”当时的市委书记蔡力峰说。

  然而,就在连当地人都说“娄底不挖煤干什么”的背景下,却是全市仅有180个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

  有关部门规定,每一万吨煤必须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娄底近年来年均1000万吨的产量计算,至少需要1000名专业技术人员。但业内人士透露,这个缺口实际在3000人左右。

  娄底职院的前身��娄底工业学校1986年建校,1987年即开设了煤炭开采技术专业,培养了200多名中专生,培训了300多名从业人员,现有的180名煤矿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这几届毕业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不景气,煤采专业招生越来越困难,1993年煤采专业虽招收到了学生,但一年后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改为机电专业,之后煤炭专业彻底停办。

  一个是地方经济离不开煤炭,一个是煤炭行业人才奇缺,还有一个是学院老牌的煤炭专业陷入困境。三者的优势与困难,都与一块普普通通的煤炭息息相关。刘演林一直在寻找的地方、企业、学校的共同兴奋点,呼之欲出:煤,正是学院与政府、企业之间最直接的纽带。

  方法:主动出击,为企业排忧、为政府解难

  如果说,“兴奋点”是锁的话,那么,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服务”。

  娄底煤矿多为高瓦斯矿。2005年,娄底力达煤矿的老板陈建初率先购买了几套瓦斯抽放系统。但这件令陈建初得意、主管部门也大为夸赞的好事,反而给他带来烦恼��全矿上上下下,竟然没有一个人会使用。眼看着每套价值60多万元的瓦斯抽放系统白白放着生锈,陈建初心急如焚。15vip太阳成得知后,立刻派出教师到力达煤矿进行指导,很快这几套系统派上了用场。此后至今,力达煤矿的大部分技术活都找娄底职院。仅2007年,娄底职院就组织教师和学生,为茅塘煤矿等三家煤矿的扩产技术改造撰写了可行性论证报告;为涟源新万煤矿和涟源海形煤矿的扩产技术改造进行全面设计;为资江煤矿解决瓦斯严重条件下的掘进难题;为企业推广刨煤机采煤,等等。

  其实,得到娄底职院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并不止煤炭一个行业。娄底双峰农机在全国曾经赫赫有名,打米机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近年来,由于该机技术含量不高、营销模式落后、恶性竞争等原因,造成了双峰农机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学院机电工程系为双峰县劲松机械厂等6家农机生产企业持续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改进产品的设计,联合研发、推广的南方水稻联合收割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lzs-20型双轮耕整机、lzsq-25型耕整机、4lz-0.8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还分别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与娄底市经济开发区的合作,则更是“零距离”。与娄底职院相距仅5分钟车程的开发区,2003年5月正式成立,几年来共引进项目106个,目前建成投产56家。开发区用来吸引投资方的口号是“保姆式服务”,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人才服务。学院因此大有用武之地。据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张勇介绍,早在2006年年初,学院就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人才本土化平台。此后,学院又与园内1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不仅接受学院每年2000人的顶岗实习,还接纳20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首批落户的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有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刚开始不少员工还要从长沙等地调任。开展校企合作后,学院把车工班、钳工班办到了三一重工。现在,从学院“三一班”毕业的学生,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了。

  除了送技术进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才。2005年,学院重新启动了煤采专业,同时进行较大规模专业调整:取消法律专业,外语专业大幅度缩小规模,文秘专业定向为企业文员,采取“订单”培养。无论是法律专业,还是外语和文秘专业,在当时都是不愁生源的热门专业。学院的这一举动,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意味。

  与此同时,学院还向娄底市政府主动请缨:一是开设煤矿安全技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二是在原有煤采专业的基础上,增加矿山机电、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成立资源工程系;三是每年举办一期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

  “这里将建成一个占地300多亩的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专门为开发区服务。”2008年5月13日,在娄底职院东面的江龙滩校区,一大片空地已经被平整,刘演林手指空地,向记者介绍基地的布局规划。300米之外,就是三一重工、华菱涟钢、五江集团等园区企业。“不少企业老板都是30多岁的青年人,观念新、思路宽,我们得离他们更近一点。”刘演林笑着说。他说的“近”,绝不是只指距离。

  学院规划3年内将投入300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到2010年,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5800万元,实训中心达到10个,实训车间达170间,所有专业有3个以上稳定的实训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创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1个。

  结果:政府、企业大力支持,学校大了强了

  解地方和企业的燃眉之急,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其实也是赢家。

  2008年3月24日,娄底市向湖南省政府提交了一个审批项目:从每吨煤中提取0.3元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以娄底市2007年1200多万吨的煤产量计算,今年,15vip太阳成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业至少可得到360万元专款。

  每年360万元,这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绝对是个大数字。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钱是企业主动提出、政府大力主张的。那是学院开办与煤相关的几个专业后,市煤炭局局长刘时东到学院考察,听说办学经费比较困难,主动提出从每吨煤中拿出0.2元用于学院专业建设。“两角钱?少了点,再加一角吧。”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邓建和提议。于是,0.2元变成了0.3元。

  “我们煤矿企业太缺乏、太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了。这也是我们煤矿企业自己的事。”陈建初等不少企业负责人都是一百个赞同。现在,陈建初又筹划着与学院合作,开办娄底市瓦斯防治研究所。

  “娄底没有钱,但是有政策、有办法。”有关专家这样评价。

  2005年下半年,娄底市政府决定易址新建市体育中心,计划投资2亿元。学院非常希望体育中心能够建在学院旁边,“不仅可以让学院减少几千万元的投入,更能提高体育中心的使用效率”,刘演林说。

  然而,第一轮的7个选址中没有体现学院的这个愿望。

  时任市委书记的蔡力峰有意帮学院一把。在他的帮助下,学院把全市教科文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部请来,实地考察办学条件和周边环境,细数体育中心选址学院旁边的种种好处和国外的成功经验。第二轮、第三轮,学院分别以最后一位和第二位进了选址名单。

  2006年年初,方案敲定:体育中心几易选址,最终紧邻学院而建。目前,工程已正式起建。

  像这样的支持太多了。然而,在人口410万、每年财政收入不过20亿元的娄底市,让政府拿出太多的钱,确实难。但是,我们仍看到政府不遗余力。2002年,学院东西两个校区中间约700亩土地被一些单位、民房隔断,学院有意征下这700亩土地,然而钱从哪里来?市政府果断批准学院“小地换大地”的扩建方案:对部分临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获利全部用于学院征地扩建。最终,学院顺利完成“两院连接”。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6年来,学院总计投入2.1亿元;娄底市政府保证常规拨款,支持基本建设经费2200万元,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288万元,协调银行贷款5000万元,减免学院建设规费1000万元,允许学院对部分临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获4000余万元;市政府支持机电工程学校整合进入学院专项资金200万元;学院负债仅为3000万元。

  真心为政府解难,努力为企业排忧,应该说,这就是地方高职的发展之路。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7日第8版

上一篇:下一篇: